华客科技创始人兼CEO孙茂华在2025年中国饭店数字化运营专题会上的讲话

创建时间:2025-09-29         

字号:【默认超大

编者按:2025年9月16日,“2025年中国饭店数字化运营专题会”在杭州黄龙饭店顺利召开。中国饭店数字化运营专题会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与携程共同发起、主办,会议凭借深厚的专业积淀与广泛的影响力,成为连接我国旅游饭店业与数字技术服务平台的重要纽带。人工智能如今已成为全球技术创新和生产范式变革的决定性力量,智能技术正在重构旅游饭店业价值创造机制与产业组织架构体系。本次活动旨在在市场环境不断演变、各饭店集团技术部署持续加速的大背景下,AI如何赋能酒店,围绕AI如何重构运营效率,AI如何加速酒店打造国际化服务体验,AI驱动下的酒店全域增长新引擎,人工智能对于酒店管理影响,为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活水。以下是华客科技创始人兼CEO孙茂华在2025年中国饭店数字化运营专题会上的讲话:


孙茂华.jpg

孙茂华 华客科技创始人兼CEO


Q1:全球旅游新时代,AI 如何加速酒店打造国际化服务体验?

 

先聊聊国际化服务体验。如今携程的国际化进程正如火如荼,大家似乎都把国际化视作今年或明年的全新发展机遇,事实也确实如此。国家政策层面放开了不少签证便利,像对俄罗斯、韩国等国家,我们能看到各地不少酒店在外宾接待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。但受前几年特殊时期影响,现在很多酒店的外宾接待能力其实是急剧下降的。

拿我当年做酒店的经历来对比,比如外语培训,现在都招不到愿意学的人了 —— 放眼当下的酒店,外宾数量大幅减少,有些酒店甚至连外币兑换服务都取消了。以前外币兑换还是个需要专业操作的业务,现在都转到线上,功能也简化了很多。还记得当年日本旅游团一波接一波,那会儿的酒店真可谓 “财大气粗”,我们都经历过那个行业繁荣的美好时代。

可能年轻人没经历过,上世纪 90 年代改革开放初期,中国刚打开国门,全球各地的人都对这个 “神秘之都” 充满向往,迫切想来探索。当时整个酒店行业,正是在改革开放催生的国际化需求下发展起来的。而现在,经历过疫情,再加上国际政治、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我们要重新打造国际化服务体验,必然会面临不少挑战。

 

接下来具体说说服务体验。大家一提到服务体验,总会问:到底要做什么?是管好员工就行了吗?

我曾在斯坦福留学一年半,当时就是因为携程要推进国际化,特意去学习。在那里,我学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 ——“Explore and Exploit”。

1. “Explore” 指的是先探索 “要做什么”,找到值得投入的方向;

2. “Exploit” 则是把确定好的事做到极致,落地执行好。

其实不管是酒店、酒店管理公司,还是 OTA 平台,任何企业的管理核心都离不开 “Explore and Exploit”,酒店行业尤其如此。

 

我创立华客,专注做客户体验,从 2020 年到现在已经 5 年了。这期间接触了很多酒店,发现大家都很重视 “Explore”—— 比如之前流行做亲子服务,现在又开始思考要不要做银发服务;如今国际化趋势来了,又把重心转向国际化服务。而 AI,能极大地帮助酒店搞清楚 “外国客人到底需要什么”。

就像之前杜总提到的,过去要了解不同国家客人的文化和需求,得靠访谈。但现在有了 AI,只要能提供合适的数据(比如按国家区分客户体验相关信息),再结合酒店自身的特点、人员配置情况,就能高效完成 “Explore”(明确要做什么)的环节。在没有 AI 的时候,我们帮客户做 “爽点分析”,要做调研、出工作方案、组织头脑风暴,最后还得看领导决策,流程很繁琐。但有了 AI 之后,再配上合适的数据,这个过程就简单多了。甚至在创新层面,我们已经研发出一套和AI 对话的方法,能引导它一步步推进创新。

 

目前 AI 的知识储备其实比我们人类更丰富,而且在 “Explore” 阶段,就算它偶尔出现 “幻觉”(给出不准确的信息),影响也不大 —— 因为最终的决策还是要靠人来拍板,不能把责任推给 AI。所以在 “Explore” 环节,针对外宾的客户体验做深入研究,是非常有价值的。

我们可以搜集各类数据,甚至能找到国外网站的文章、外国市场的相关数据,再结合携程的引导方向。比如如果要主攻阿拉伯市场,携程会给这类需求打上 “清真友好” 的标签。

说到 “清真友好”,以前我们知道的是酒店要有祈祷室,室内要标注朝向麦加的箭头;但现在阿拉伯客人的需求更细致了 —— 不仅要有清真餐,烹饪用的锅具要单独区分,不能和猪肉制品共用,连厨师都得是符合清真要求的。这些是我们已经明确的 “已知需求”。

“已知需求” 是“Explore” 的底线,而未知的需求,比如中东客人还有哪些潜在偏好,我们就可以通过“AI + 数据 + 一套 AI 创新专用提问的 Prompt” 挖掘出来。最后再结合类似 “领导决策”“团队投票” 等有经验的方式,筛选出值得落地的方向。

 

再说说 “Exploit”(落地执行)阶段。最近西贝的案例很有代表性,它其实在 “Explore” 环节做得不错 —— 花了大量精力和预算,每年拿出 600 万请华与华做策划,对方帮它提炼出 “聚焦儿童餐” 的方向,这个定位非常精准。但问题出在 “Exploit” 环节:为了减员增效、追求更高利润,西贝忽视了客户的实际感受;再加上董事长贾国龙对几条差评反应过度,最终引发了争议。

我特意写过一篇文章,探讨总经理们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避免过度反应。其实这是人之常情 —— 大家都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自己的企业,当听到负面评价时,很容易产生防御心态。而这时,数字化和 AI 就能发挥作用了。

 

“Exploit” 阶段要做好两件事,首先是先解决 “万一出问题” 的应对机制。

一是靠数字化,用 “数字化大脑” 替代原来的 “感性大脑”。以前很多酒店每天或每周都会看客户体验报告,统计 “脏乱差”“气味不佳”“性价比低” 等差评的数量 —— 这就是用理性数据替代容易受情绪影响的感性判断,避免被负面评价轻易干扰。

AI 在这一步能起到 “训练” 作用。我专门查过神经科学文献,AI 可以帮我们培养理性的 “脑回路”:比如每天了解有多少条反馈、反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(比如 “5 个人说餐饮又贵又难吃”)。长期坚持下来,尤其是每天早上查阅数据,就能对这类问题有心理预期。这样一来,就算遇到像罗永浩公开吐槽这样的 “大事”,酒店也能清晰、理性地应对—— 如果 CEO 每天都看集团的差评报表,对整体情况心里有数,就不会轻易反应过度。

二是用好 AI 解决实际问题。比如遇到重大投诉,以前我们会汇总酒店的处理经验做 “宝典”,现在不用这么麻烦了 —— 我们可以把高端酒店的 SOP(标准作业流程)、外文资料,还有华客、携程的赔偿制度、理赔标准等整合起来,输入大模型。不过大模型偶尔会 “幻觉”,给出夸张的建议,毕竟它的核心逻辑是 “讨好用户”。但只要管理者每天看数据、对业务有清晰认知,遇到问题第一时间让 AI 结合集团预案给出方案,就算没有现成预案,也能基于通用逻辑生成可行策略 —— 这是我在工作中一直用的方法。

面对外宾时,AI 的作用更明显。比如写道歉信、回复外文点评,AI 比人工做得更专业,大方向上不会出错;如果能给它喂入针对性数据(比如目标客群的文化偏好),效果会更好 —— 这是 “Exploit” 阶段的第一个关键动作。

 

第二个关键动作是 “考核”,要把服务目标落到具体指标上。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客户体验,现在每个酒店集团都有 “触点项目”(针对特定客群设计服务环节),但这些触点有没有真正落地?比竞争对手做得好吗?还是行业内大家都有类似服务?如果没做到位,就不算合格的 “Exploit”。

以西贝为例,它明确了 “做儿童餐” 的方向,但儿童餐要达到哪些指标?是 “新鲜”“美味”“颜值高”,还是 “送气球玩具”?首先要明确核心目标客群—— 其实儿童餐的决策者不是孩子,而是孩子的妈妈。如果只关注送玩具让孩子开心,却忽视了食材新鲜度(比如用不新鲜的西兰花),妈妈们自然不会再光顾。

这一步 AI 的直接作用有限 —— 我做过很多尝试,同一个问题问 AI 两次,可能会得到不同答案。所以更适合用 “BI(商业智能)+AI” 的模式:先让 BI 数据公司用统计工具(比如 Excel)算出明确的指标(比如 “新鲜度达标率需达到 95%”),明确计算逻辑;再让 AI 基于这些数据做解读。但解读结果不能全信,考核员工时必须精准、谨慎,多做验证—— 这才是 “Exploit” 阶段的核心逻辑。

 

另外,外宾服务中 “语言” 是个关键的 “Exploit” 点。很多人觉得有了 AI 客服,就能轻松应对外宾,但现实远没这么简单:基础的翻译没问题,但酒店的专业术语(比如服务流程、设施说明)需要大量运营和校验才能保证准确。

前两天有家文旅企业和我们开会,提到他们 20个服务场景的 AI 运营压力很大。我们有组真实数据:做中文AI 客服时,部分酒店上线后效果不错,没什么投诉,但AI全自动解决率只能达到 60% 以上;有一家带滑雪项目的复杂酒店,初期解决率只有 50%,经过专家打标、持续运营后,现在稳定在 80%。但如果完全依赖大模型,不做任何运营 —— 比如直接把知识库丢进去让它自己跑,错误率会高达 40%;只有经过专家拆解需求、持续优化运营,准确率才能达到 100%。

目前阶段,AI 翻译中文时,我们还能通过运营和校验保证质量;翻译英文只能勉强应付;到了阿拉伯文、日文,问题就更多了 —— 连中文都有信息缺失的情况,小语种的准确性更难保证。

 

而且 AI 还有个大问题:容易 “过度承诺”。我们现在摸索出一些方法来严格控制:对高风险问题(比如安全、赔偿),AI 可以说 “不知道”,但绝对不能乱承诺;对低风险问题(比如周边景点推荐),可以适当开放。

包括大家都关注的 “旅游超级入口”,我们也和 OTA、酒店讨论过,核心难题是 “AI 数据污染”。未来的AI 搜索可能会像百度,但问题更突出 —— 百度至少会标注广告,而像 DeepSeek 这类模型,我曾点击过它推荐的 50 个网站,大部分是之前从没听过的小网站,内容粗糙。原因很简单:各大平台都在竞争,美团不会开放主站数据,不允许爬虫;携程也一样,不会把核心的价格、房源信息共享出来。

当最可靠的数据都是割裂的,搜索引擎自然无法提供准确结果。比如高德做的餐厅推荐,不会把自己的核心数据给 AI;DeepSeek 提供的信息准确率也堪忧。所以在 AI 时代,做客户体验或数据应用时,如果数据不互通,很难做出好结果。

不过话说回来,AI 在国际化服务中确实能做很多事:翻译、提升接待效率、助力 “Explore” 环节的需求挖掘。我们必须拥抱 AI,但酒店行业容错率很低,有些环节可以尝试,但关键环节一定要谨慎 —— 必须有专家把关,明确责任归属。AI 训练和运营的责任很重,要么让第三方公司承担,要么企业内部指定专人负责,不能出了问题就说是 “DeepSeek 的错”,这是不现实的。

 

Q2:国际流量争夺战,AI 驱动下的酒店全域增长新引擎是否存在?

 

我一直有个观点:“美国的今天可能是我们的明天”,所以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沟通,有两组数据想和大家分享。

第一组是宏观数据:某机构出了一份报告,说95% 大力投入 AI 的企业都没取得效果,听起来有点 “危言耸听”。我仔细读了报告,发现它把企业按规模分成大、中、小三类,做了半年多的调研 —— 调研周期大概在一年前,现在来看,结论依然有参考价值。

报告里提到一个现象:企业规模越大,AI 项目失败率越高。虽然有些大企业能靠 AI 盈利,但 “All in AI” 的项目反而很难看到明确回报。所以很多大企业会把 AI 优先用在营销领域,因为营销投入的效果容易量化;而真正能改造组织、优化内部流程的AI 项目,反而很难推进 —— 比如花 5000 万美金重塑财务流程,不仅投入大,效果还难评估。相对而言,客服和人力资源领域的 AI 应用在美国比较成熟,因为客服可以通过 “裁掉多少人” 直接衡量效果,人力资源则能通过 AI 提升招聘、培训效率。

 

不过有两种情况的 AI 项目是能出成果的:

一是中小型企业,不搞 “高举高打”,而是在某个小环节上逐步优化,比如先用 AI 优化客户投诉处理流程,反而能看到明显效果。我知道有些酒店集团在搞大规模 AI 项目,后续可以看看实际效果;

二是 “小步试错、快速验证”,每试一个方向就确保有成果,不浪费预算。

 

第二组是微观案例:我有个朋友在美国创业,做AI Agent(智能代理),帮艺人公司全流程用 AI Agent 管理业务。我问他服务了哪些客户,他说主要是法律行业和物业管理行业。他们的做法很有启发:客户要求 “一个岗位一个岗位地落地 AI”,比如先帮物业优化客服岗的 AI 应答,验证效果后再推进下一个岗位。有一家 SaaS 公司用他们的工具梳理了所有运营流程,最后裁掉了一半以上的人员。

这个案例的核心逻辑是 “单点突破”,而不是一上来就做 “超级入口”。比如一个超级入口想做八个功能,不如先把 “国际客户预订咨询” 这一个功能做到极致。现在很多服务商说 “AI 什么都能做”,其实不然 —— 不管是企业想节约成本,还是服务商提供方案,都得 “一个点做到位” 再推进。

 

我同学跟我说过一句话:“AI 是低级智慧从业者的噩梦,却是企业家的福利”。确实,企业家能通过 AI 大幅降低人力成本,尤其是客服、运营这类需要大量人力的岗位。这也导致行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:以前招客服,看重 “肯干、听话、执行力强”;现在更需要“聪明、能和 AI 协同工作” 的人,因为客服要处理的都是更复杂的中高端需求。

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:以法律行业为例,我表妹是大律师,她说现在初级律师的工作基本被 AI Agent 替代了,但中高级律师需要从初级岗位成长起来 —— 初级岗位没了,中高级人才的 “培养通道” 就断了。酒店行业未来可能也会遇到类似问题:初级服务员的工作被 AI 替代后,怎么培养能处理高级投诉、懂客户体验、会管理的中高级人才?这种 “反人性” 的培训模式,再加上组织结构的调整,我做了这么多年管理,现在也没想清楚答案。

不过我给公司提了一个适配 AI 时代的组织文化理念,叫“三个共”—— 共创、共长、共赢。意思是:必须和 AI、客户一起共创产品,闭门造车肯定做不好;要让人、企业、AI 一起成长,不断适配新需求;最终实现多方共赢,而不是让 AI 替代人。

 

回到 “国际流量争夺战” 这个话题,现在携程在做全球流量分发 —— 他们拓展国外市场时,会在谷歌上做投放,推出 “流量包”“服务包”,支持全球范围内的广告投放。酒店需要先想清楚:自己想主攻哪个市场?想用什么形式投放?

未来这个 “流量包”(目前还在组建中)会有更大的价值 —— 因为 OTA 每年在全球广告上的投入本就很大,肯定会通过 “订某某酒店上Ctrip” 这类方式帮合作酒店引流。酒店怎么参与进去、怎么借助这个渠道获取国际流量,我觉得这是个值得关注的方向。

 

Q3:关于酒店人才短缺问题的讨论

 

在当前社会巨变的背景下,我刚和辛涛秘书长聊到:我要让我儿子考虑报考酒店管理专业,因为这个行业需要和人打交道,不是 “初级智能工作”,不会最先被 AI 淘汰。这是我结合看到的资料和行业沟通得出的结论,对我理解中国发展趋势和行业走向很有帮助。

不过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,核心还是靠老师。所以我不担心未来酒店找不到人 —— 酒店行业的工作需要与人互动,依然是有吸引力的职业。而且我觉得几年后,酒店 “用工荒” 可能会缓解:一方面,初级智能类工作被 AI 替代后,会有一批劳动力转向服务业;另一方面,像 “宝妈” 这类想二次就业的人群,也可能选择酒店行业。

但现在行业存在一个误区:大家对酒店岗位的认知太固化了。我认识一个三亚的小伙子,今年大学毕业,学的是休闲体育专业,人长得帅、个子高,还肯吃苦,却找不到工作 —— 健身房、游泳教练的岗位都没着落。

我跟他建议 “去酒店工作”,问他期望薪资多少,他说一个月 6000。我觉得没问题:以他的条件,做前台既能发挥沟通优势,还能接触综合业务,好好干的话,5000-6000 的薪资是能达到的。

但他的反应很意外:他和他的同学都觉得 “自己不配做酒店工作”,还误以为酒店需要 “一直工作、没有休息”。这就很矛盾了 —— 一边是酒店招不到人,一边是年轻人觉得自己 “不配” 入行。我觉得行业协会、酒店企业应该多发声,明确告诉大家:酒店需要什么样的人?职业发展路径是怎样的?

我自己是酒店管理出身,调研过身边同学的职业发展:几年能升到领班?多久能当主管?年薪大概多少?比如某连锁酒店,员工多久能晋升店长?店长的年薪有多少?把这些清晰的职业路径展现出来,才能吸引年轻人。

我原本想让儿子学编程(Coding),但现在初级编程工作已经被 AI 替代了,高级编程人才又很稀缺 —— 如果没有初级岗位的积累,也很难成长为高级人才。所以相比之下,酒店管理专业反而更有优势。

在人才招聘和培训方面,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向入手:

1. 和学校合作搞活动,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,梳理出大学毕业生、大专毕业生在酒店的职业发展路径;

2. 加强数字化技能培训 —— 现在的酒店人才,不仅要懂服务,还要会用软件:比如怎么看点评数据、怎么理解 “收益管理”、怎么算 GOP(经营毛利)。如果大学期间就能把这些软件(比如 SPI、华客的客户体验系统)的实际用法学会,毕业就能快速上手;

3. 恢复 “委托培养” 模式 —— 像以前那样,酒店和学校合作,定向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。

而且酒店行业的职业路径是很宽的:做得好不仅能在酒店晋升,还能进入携程这类 OTA 平台工作。只要把这些优势讲清楚,就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入行。


合影.jpg